这说明,老子亦是认同:中庸。
可惜,世人能达此道者,貌似只有一人。
所以,他们只是儒圣,而非圣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乐圣站出,无惧夫子之怒,引颈高歌,念诵圣言。
此言,出自《中庸·第一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画圣接续乐圣之言,他同样也站了出来。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射圣紧随其后,其所念诵之圣言,为《中庸·第十三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御圣不甘示弱,其所念诵之圣言,为《中庸·第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