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进来时,两人都在伏案疾书,张国庆并没有打断他们,直到徐秀娟似乎是卡了壳,抬起头时,才发现已经进屋的老师,急忙站起身来打招呼。
响动也惊动了张博,他也停住了笔。
张国庆先是看了两人写的东西,心中不知第多少次叹气,“这些学生的字都比自己写的好。”
收起思绪,他看徐秀娟写的内容,又是一篇有关“生而平等”的文章,就问,“这个题目现在反响怎么样?”
徐秀娟回答,“好像大不如前了,之前每篇文章投到报纸上,都会收到几十几百封信,如今只能收三、两封。”
他又转向张博,说,“你似乎是在整理之前的文章,怎么样,有收获吗?”
张博腼腆一笑,回答,“我在算我们每个话题能够引来多少反馈。”
张国庆有些惊讶,问,“怎么样,有成果吗?”
张博又是一笑,说,“有些很粗浅的结果。”
张国庆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张博,张博受到鼓舞,大胆了些,说,“话题能否引起更多的反馈,和话题与大众思想的偏差有很大关系,偏差越大,效果越好。”
看着张国庆的目光,张博不好意思地说,“其他的结论,都还很模糊,需要有些案例支持。”
张国庆笑笑,说,“张博不错,理论和实证能结合。”
徐秀娟看两人这个话题结束,问道,“张老师,是不是有安排?”
张国庆心中一惊,感觉这个组长还真是敏感。“确实,但这是个完全崭新的题目,与小组之前的工作‘偏差’很大。”
他刻意强调“偏差”,倒是让张博会心一笑。
徐秀娟知道,这个“偏差”越大,越可能引起轰动,前一个调查报告就已经让他们小组在盐州有了不低的地位,如果再有一篇重量级报告,那她和他们小组,还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