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颂见被一个丫环嘲笑,也有些来气,反问:“你怎么就知道我考不上状元?”
丫环说:“那好。你若能高中,我就替你说项,让我们小姐嫁给你又有何难?”
唐颂却看着她笑出了声:“就你?一小丫环。”
丫环不以为意,倒是很冷静地开始分析:“一来你考中状元,这门第之差就不存在了;二来我与小姐情同姐妹,只要我替你说好话,小姐能不听?”
唐颂也没少看《西厢记》这类才子佳人的故事,知道像小红娘这样的丫环能起多大的作用,当即脑袋一热,说道:“一言为定。”
唐颂虽然跟小丫环有了赌约,但也没自负到以为随便上京就能考中状元。回到青州后,心思也就淡了。没想到家中又迎来了一件祸事,逼得他不得不上会试一搏。
唐老爹久卧病榻,难得有一日在家中老仆的搀扶下上街散心,没想到却碰到了李县令。唐家婚约的事自然传到了李县令处,李县令一门心思想和宋家结亲,见了唐老爹便来气,竟出口侮辱。唐老爹气不过,便啐了他一口,没想到李县令却构置了个罪名,把老人家关进牢里好几天,放出来时只剩半条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父亲怕唐颂惹出祸来,忙劝他忍气吞声。唐颂在老爹床前发誓,一定要上京考取功名,出掉胸中这口恶气。
于是唐颂便出发了,边读书边赶路。他本就天资聪颖,只不过游戏人间耽误了时间。这次重拾书本,学识更是日增月益。
到了黄河边时,他借住在一间客栈,遇上了一位贩货的老乡王弼。两人相见恨晚,聊得很是投机。王弼本来还想秉烛夜谈,但唐颂盘缠不够,只借宿在柴房,不想让他见到自己落魄的样子,便拒绝了。
夜里,唐颂被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了,仔细一听,外院里有几个人竟然在谋划,要对王弼一行杀人劫货。几人并不知柴房里有人,自然也没想到一番算计全落在了唐颂耳里。
唐颂心急如焚,但又不知如何通风报信。他灵机一动,打翻了手旁的油灯,大叫,着火了,着火了。
整个客栈都被惊醒了,唐颂趁乱摸进了王弼房中,附耳相告。
因为唐颂的报信,王弼带领一干伙计,居然反客为主,拿下了那伙强盗。没想到王弼貌似儒商,却身手了得,几下便制服了匪首。
事后,王弼对他千恩万谢,直称唐颂是救命恩人,有机会一定要报大恩。
眼看会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唐颂却被一场大水耽搁了,居然在报名当天的日落时分才赶到报到处。
唐颂大概迟到半炷香的时间,按理说应算逾期,但他千请万求,考官终于还是同意让他报名了。不料考官看到他的名帖后,脸却变色了:“你就是唐颂,青州唐伯虎?”
唐颂只得苦笑应是。考官话锋一转,说道,你们青州李县令是我的门生。唐颂听完,心里一咯噔,莫非这考官要公报私仇。
接下来,对方果然不准他报名,唐颂的确也是迟到,有理说不得。他正心灰意冷,没想到身后却响起一阵咳嗽声。
唐颂转眼一看,是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这年间也偶有洋人来中国传道,唐颂长居港口泉州附近,对此有所耳闻。
他正不解这洋人是敌是友,洋人却用标准的中文说道:“都说清朝天朝上国,兼容并包,没想到也不过如此。人家只不过稍微迟到,你就断人家前程。”
那考官一听,差点吓出病来。这位洋老爷虽然无官无职,但却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万一这事上达天听,自己可就麻烦了。他哪敢再阻拦,忙让唐颂报了名。
唐颂对着洋人是千恩万谢,对方却笑笑走开了。
唐颂在会试中发挥出色,居然位列三甲,考入了殿试。皇上便在保和殿设宴,要亲自考考这些新科进士。
皇上诗兴大发,便让举子们随意选景物,当庭作诗。唐颂见清风吹拂,月朗星稀,耳听得有鸟鸣,便提笔写道:
“闲云清风尽,明月野鹤鸣。”众人念了都说好,却有局促小人故意“咦”了一声便不再说话。
正是那日的考官,他虽未说一言,但却寓意丰富。唐颂想通其中关节,也是冷汗直下:原来清朝虽然入关已久,但仍是讳言“清”与“明”,他这句诗里不但清和明都提到了,还有“清风尽”一词,要是穿凿附会,甚至可以说他有反清复明之意。他别说求功名了,脑袋不保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