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先前做好的预案,华夏航天的技术人员们,把那些由星环重工按照他们给出的参数提前加工好的各类型材、零件,都组装起来,
大致的思路,就是直接用以前经过考验的航天载具设计图为基础,进行复刻。
只不过把里面那些性能更差的合金材料更整体替换一下而已。
由于双方性能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一步不得不依靠超算重新演算模型,做出了许多细节上的修改,以免出现‘过于先进,水土不服’的情况。
微调之后的飞船、火箭、探测器,毫无疑问得到了脱胎换骨一般的性能:
载荷更大,强度更高什么的,那都是其次,同等指标下减轻了好几倍的重量,才是最让工程师们狂喜的一点。
航天啊,那就是往水里扔钱。
不能说一点回报都没有,最起码经济上的直接回报根本不是近几年就能看得到的。
类似于今次要发射的‘羲和1号’绕月探测器上,哪怕一千克的载荷,背后都有几百万的直接投射成本和数千万的隐性开发成本。
‘关键设备’还好说了,那是必须要支出的,可这非必要的‘结构重量’,肯定没人希望为它耗费太多载荷。
后者越能省,前者就越能赚,多出来的载荷干点什么不好,哪怕多堆几块太阳能板、多装点燃料,额外增加一些探测器的续航时间都好呢。
探测器寿命越长,它在月球轨道上滞留的时间也越多,能发现的关键数据自然也越多,这对全国、全人类的科研事业都有极大帮助——少许的副作用,比如说让鹰酱疑惑‘华国人无端端在月背待那么久,是不是拿烟头烫外星人来玩儿’之类,那就无足轻重了...
实际上,从设计图上来说,‘羲和1号’完全是‘嫦娥六号’的复刻版,只不过由于采用了星际合金作为基础材料,它这个复刻版成为了plus pro Ti super OC...版,而未来的无人绕月飞船‘羲和2号’、载动物绕月飞船‘羲和3号’等等,也都同样会采用D4星辰钢材料,整个与采用常规材料的方案区别开来。
设计图相同,材料不同,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提前实现传统艺能登月。
整体来说,工程量会比明面上的嫦娥计划小很多,但减少了工程量,反而有可能更早实现载人登月,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