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要引经据典,还要有实际上的用途,空有锦绣繁华的文章,也是无用的。

这是首场的考试内容,乡试一共是三场,首场筛选出录取之人,后两场并不影响录用,但关系到排名。

后两场是有算学、诗词和律法等等不同的知识范畴。国子监还专门开办了算学——算学馆,专门做为科举所用。

尤其是到了会试阶段,算学是专门考一场的。

乡试中,若是算学特别出色的,别的项目比较弱,考不上举人的,不打算再科举了,可以去国子监专门去考算学。

只要算学特别出色,即便是没有举人功名,只是一名秀才,也能去国子监算学馆教书育人。

所以,各地,也专门为那些乡试落榜的人,开了算学学院,每个府城都有专门的算学学院。

招收那些算学出色,不想再继续科举入仕的秀才。

即便没能考上国子监算学馆当先生,也有的可以留在各地的算学学院教学。

何况能考到会试的举人,若是会试屡次落地,不想继续再考,若是会试中,算学同样出色的话,

根据自己的想法,可以再次参考一次,专门针对算学的国考,照样可以额外录用,成为同进士的一员。根据名次,专门做管钱粮打交道的官员。

这比举人选官的基础要高。

何况,这个年代的同进士,和历史上的同进士不太相同。

这个年代的同进士,是按照各自的偏才考取的进士。

算学是其中一个,若诗词非常出色的,同样可以去考。

但诗词非常出色的,却无法去真的做实缺的官,只能在朝廷中做一些校验的工作,以及在特别的场合,比如宴会中,展示才艺,增加气氛作用的官员。

但这些人,往往能在权力的中心,能够接触高官和皇帝。

所以,也是有许多人去考的。

律法出众的,则无法单独去考同进士,因为不管是当什么官员,律法是必须要出众的。

律法的分数,不能太低,有个最低分数线,若是太低,即便是乡试时期,也不能被录取,直接被刷下来了。

因为当官不熟悉律法的话,当什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