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坏亲戚和穷亲戚

明天再启 言无忌YWJ 1850 字 10天前

“臣附议,此前诸多弹劾宗室不法,陛下尚未惩处”

“臣附议,应加派御史监察宗室不法,查收侵贪所得”

“臣附议,不法宗室当消降爵位,裁剪俸禄”

这一刻不分东林西林,他们都如此有默契,反让皇帝显得很迷茫

“大明以孝治为先,太祖有训:宗室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固有此祸;若王之失,亦有此获。当恪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义。”

“诸位爱卿,有何教我?”

宗室改革这块,决不能由皇帝提出,那会坏了校哥儿的人设。而一般大臣们,去骂一骂,甚至欺负一下个别宗室,也没问题,还能获得士林清名。但与整个宗室为敌,风险有点大,毕竟宗室是世袭的,当观可不是,谁知日后会不会被清算呢?

但相对校哥儿给出的其他财政解决方案,这种“风险”,却是最小的一款。他们的选择让皇帝非常失望,他们就是他们,不是张居正。

不过,大明的宗室制度,也早到了走不下去的地步了。毕懋良说的欠下两百多万两,已经是春秋算法了。真实的情况是一本烂账,算也算不完。

按制,藩王年俸一万石,郡王/公主两千石,振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郡主八百石,余下子孙从六百石到两百石递减。虽然有资格领取万石俸禄的只有几十人,多数人的年俸只有几百石,但架不住人多啊。领俸的宗室总人数有大约十五万,就算都领起步价两百石,一年也有三千万石,都超过国库收入了。

根本付不出,所以,年复一年,朝廷的方法只能拖、赖、换、减。且这些方法,也不是近几十年的发明。

最初,太祖时代,藩王年俸是五万石,后面发现不行,改为一万石。洪熙年间,又下令还没就藩的亲王,俸禄减为每年三千石。正统年间,将军、县主、仪宾等俸禄,改为从受封或成婚之日开始计算。嘉靖年间,俸禄改为两到四成粮食,六到八成银钞。大明没有群体失智,历届的聪明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摊薄宗俸。

小主,

可是按祖制,宗室不能离开封地,不能科考,不能举业,只能接受爱的供养,于是饱暖思造娃,人数还是以几何速度上涨。所以宗俸越来越发不出来了,真金实粮越来越少,大明宝钞越来越多,还不知何时能领全。而那些一直饿着肚子的底层宗室,只能学习军户、匠户,变成逃籍人士......地狱笑话,当皇帝亲戚会饿死的!

有人说,到大明灭亡,其实宗室人口已经接近百万,若算上逃籍,真有这个可能。

-----------------

“不是说,福王拥地数百亩,蜀王拥有成都七成良田,为何宗室过得如此不堪”

“陛下当知,宗室亦分大宗小宗,嫡庶有别”

大宗亲王,也就是嫡出的直系子孙,世袭王位,拥地数百万亩,广开商行,还不断侵吞土地、侵占山林、私设税关......,早就违背祖训了,但地方官员,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招惹这些大人物。而小宗出身的,也就是各种庶出的儿女,代代降俸,直到领不出俸禄......,所以,宗室问题还有一个,分配不均。

场景切换到西苑御书房,坐在校哥儿对面的是掌管礼部的朱国祚阁老,朝议的结果,宗室改革交予礼部与户部出方案,朱阁老全权负责。

“老师您的意思呢”

“压大,放小。严惩不法亲王,裁减罚没;放开限制,准贫穷宗室自去谋生。万历十八年,原本就更订了《宗藩事例》,准无爵的宗室自便生计,准奉国中尉以下宗亲参加科举,只是,科考后不得担任主官”

“还是力度太小,朕意,奉国将军以下,亲缘上已出五服,皆可自寻出路,士农工商百无禁忌,不仅做得主官,内阁首辅都能做得”

私下场合,皇帝也不用再装仁孝了,深吸一口气,他说出了最重要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