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科举开考

考院对面,酌君酒楼顶楼的露台处,刘平,刘备等人看着下面熙熙攘攘的士子,脸上全是欣慰的笑容。

“科举好啊,科举得多搞。”刘备最是高兴。这三千多人,可都是宝贵的人才。

什么考过不考过的,能上场考试,那起码也是认识字,能写出文章的。

这就足够了,这就是人才了。

说句不好听的,刘备治下如今所有官员加一起,也就三千来人。

这一下就是翻倍。

刘备自然是极为高兴的。

“甲二入口正在查验的那个考生,就是某之前提到过的那个徐干。”简雍指着下面的一个考生说道。

“宪和很看好这人吗?”刘平问道。

刘备笑着接话说道:“这几天宪和一直待在这里,认识了不少来参加科举的士子,这徐干是他比较看好的一个。”

刘平点点头,道:“有了这三千多人,咱们接下来能干的事儿更多,事儿也能干的更顺遂了。”

“怎么留下这些人,吏部现在有什么章程了吗?”刘备问道。

虞应闻言回道:“按照丞相班房那边给的意见,吏部打算将科考未通过的士子按照排名分别授予功名。”

“功名?”

虞应继续解释道:“根据德安的意思,科举前四名授进士,前一百名授进士出身,前三百名授同进士出身。”

“这就是功名?”

“分为几个级别。”刘平接过话解释道:“最低是童生,然后是茂才,举人,进士。进士分为三类,就是刚才吏部尚书所言。”

“如今的情况,茂才即可授官。若是日后读书人多了,可改为举人才可以授官。”

刘备听了笑了起来:“太奢侈了,要让孤来说,哪怕是童生也是读书人,都可以拿来用嘛。”

“大王所言甚是。”

“吏部,继续说,这剩下两千多人是怎么安排的?”

虞应立刻回道:“前一千名授举人功名,余者皆为秀才。举人下放各部衙门和地方各郡,秀才则下放到各地县城。”

“好,就这么办。明儿个你拿个具体方案出来,孤这边用印。”刘备大手一挥说道。

说完又一脸兴奋的看向下面排队入场的考生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下面。

董川看着自己的考号,甲七考棚。一路来到自己的考棚,看着仅有一米宽的小隔间,他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将桌板放下,闭目等待考试开始。

大概一盏茶的功夫,考卷发放下来。这科举考试已经明言,要考三场,第一场经史子集,第二场策论,第三场综合。

具体如何他也不太清楚。

如今拿了试卷,便低头看了起来。

经史子集考的并非死记硬背的东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之前并没有规定好考试范围,二是如今的读书人很多都是专精于某一门,比方说有人专精《诗》有人专精《大学》。

除此以外,如果真按照四书五经出题,那对农家出身的考生来说,多少有些不公平了。再一个,这时候还没有四书的概念呢。刘平跟礼部那边对考题的时候差点闹了笑话。

所以这第一场,考的是论述任意经典。角度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诗歌除外)。

董川作为武都农家出身读书人中的头牌,其实阅读量很大。毕竟有刘平对农家出身读书人的暗中支持,只要有天赋的,都会获得一些大自然的馈赠。

董川精于《春秋》自然也就从此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