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动声色之间,他悄悄命人带禁卫包围了整个皇宫,这一举动既是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变故,也是为了稳定局势,确保皇宫的安全和稳定。
······
【赵匡胤的死,在史书里的记录,老是被 “离奇去世”“暴卒” 这类字眼围着。
后来更是冒出了 “烛影斧声” 这样的猜测和推断。
据说在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 976 年十月十九日夜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
当时已经生病的赵匡胤下令召晋王赵炅进宫喝酒商量事儿,也有另外的记载说是召赵德芳进宫商量后事,可被赵炅知道后,最后赵德芳没被召进宫。
旁边的人啥也听不见。有人远远瞧见烛光下赵炅时而离开座位,好像有退让躲避的样子。
喝完酒的时候,大概是第二天三更天,殿外的大雪堆了好几寸厚,只听见赵匡胤拿柱斧戳着地,还大声对赵炅说:“好为之”(也有记载说 “好做,好做”) ,随后脱了衣服睡觉,呼噜声跟打雷似的。
到四更的时候,赵匡胤被发现死在万岁殿里,接着赵炅就继位了。
对这事儿后世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光义谋害太祖篡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后杜氏去世前跟太祖、赵普立下了 “金匮之盟”,定好了太祖去世后由他弟弟赵炅继位,所以当时只是赵匡胤跟赵炅嘱咐后事,不是赵炅干了篡逆的事儿。
首先咱来讲讲,赵炅继位的过程。
对于赵匡胤是不是把皇位传给了赵炅,后人一直争议很大。
认为赵炅继位是赵匡胤支持的,主要依据是,宰相赵普一直反对赵炅继位,主张立赵匡胤的儿子,973 年八月赵普被罢相,同年九月立太祖三弟光义为 “晋王”。
而且亲王加上京尹一直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准配置,也就是说早在开宝六年,赵炅就已经是 “开封尹加晋王”,完全符合当时皇储的身份,并且大权在握,参与各种朝廷事务。
反过来,赵匡胤的两个成年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只是挂个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光没实权,而且从来没参与过国家政务。
认为赵炅谋反的主要依据是,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好安排后事。
赵炅早就惦记着皇位,把王继恩收买成心腹。他知道赵匡胤病重,就跟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着消息。
这个记载就挺玄乎的,赵炅在等啥,等赵匡胤的死讯吗?
青鸟看到这儿就觉得奇怪,赵炅咋知道这天晚上赵匡胤会死!
王继恩接到诏令后没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