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只叫:
“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
判官道:
“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
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
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我才救得哩。”
太宗闻言一愣。
纵使是添寿还阳,对崔判官来说都是小事一件。
前也有崔判官喝退冤魂。
如今带自己走过凄惨地狱,吓得自己魂不附体,却要起钱钞来了?
但还阳要紧,太宗道:
“寡人空身到此,却哪里得有钱钞?”
崔判官道:
“陛下,阳间有一人,金银若干,在我这阴司里寄放。
陛下可出名立一约,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库,给散这些饿鬼,方得过去。”
太宗点点头,原来是为阳间子孙谋好处。
也罢,区区小事,答应崔判官又如何?
太宗问曰:
“此人是谁?”
崔判官道:
“他是河南开封府人氏,姓相名良,他有十三库金银在此。
陛下若借用过他的,到阳间还他便了。”
太宗甚喜,情愿出名借用。
遂立了文书与判官,借他金银一库,尽行给散。
崔判官复吩咐道:
“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
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
太宗听了,心中道:
“怎么还要做一场水陆大会?
将我带到这,便是先吓唬一番,再要钱钞泽被后人。
那这水陆大会又是为了什么呢?
算了,相比于二十年阳寿,这些都是小事,允了也无妨。”
崔判官令太尉摇动引魂幡,领太宗出离了枉死城中,奔上平阳大路,飘飘荡荡而去。
到了“六道轮回”之所,又见那腾云的身披霞帔,受箓的腰挂金鱼,僧尼道俗,走兽飞禽,魑魅魍魉,滔滔都奔走那轮回之下,各进其道。
唐王问曰:
“此意何如?”
判官道:
“陛下明心见性,是必记了,传与阳间人知。
这唤做六道轮回: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唐王听了,又生疑惑。
传与阳间人知?
世人知了,便少了三份畏惧,多了几分欲求。
说是扬善抑恶,也不为过。
只是,怎么偏偏生在这时候?
崔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贵道门。
唐王想到之前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守在幽冥地府鬼门关的身影。
尽忠的超生贵道?
寿命乃是定数?
这大地府,也不过是小人间。
崔判官拜呼道:
“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
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
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太宗心里对自己寿尽还阳一事有了怀疑。
如今再听到这句,心中冷笑。
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
可是如今的大唐远比之前就很太平,难道以前阴司里没有报怨之声?
也从未听之前的皇帝都要做水陆大会。
如今这形势,自己能说个“不”字?
唐王一一准奏,辞了崔判官,由朱太尉送往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