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没有缝纫经验的妇女,陈振华专门组织了培训课程。他邀请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导新工人裁剪、缝纫、锁边等基本技能。
他时常在培训现场巡视,亲自纠正工人的错误动作,给予她们鼓励和指导。在布料的选择上,陈振华更是一丝不苟。
他亲自查验布料,用手触摸每一种布料的质地,感受其柔软度、透气性和耐用性。他与布料商们讨价还价,只为了能为战士们采购到既舒适又结实的布料。
在设计服装款式时,他充分考虑到战士们的作战需求,与设计师们反复商讨,最终确定了便于行动、耐磨耐脏且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军装款式。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陈振华还导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他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将任务合理分配到每个小组和每个工人身上。
他建立了质量检验制度,对每一件成品军装都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这座服装厂承载着众多期望,是为独立旅乃至386旅官兵提供服装坚实保障的重要后方力量。
走进服装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车间,摆放着一台台崭新的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战斗之歌。
每一位工人们,都专注而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神情中透露出认真与执着,当然大部分都是妇女同志。
这些全部都是八路军广大官兵的家属,以及平顺县的妇救会的同志们,也包括在平顺县招募的那些贫困家庭中的妇女们。
此时陈振华仔细观察着每一道工序。在布料裁剪区,工人们拿着锋利的剪刀,沿着精心绘制的模板,精准地裁剪着布料。
每一刀下去,都像是在为战士们裁剪出一份关怀与守护。裁剪好的布料被整齐地堆放在一旁,等待着下一道工序的处理。
来到缝纫区,女工们脚踩缝纫机踏板,双手灵活地推送着布料,细密的针脚均匀地排列着,仿佛在诉说着对战士们的敬意。
陈振华不时停下脚步,查看针脚的密度和线路的直顺度,提醒工人们要确保每一个缝合处都牢固耐用。
在服装的拼接环节,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各个部件对齐,用细密的针线缝合,力求做到天衣无缝。陈振华强调,拼接处不能有任何的褶皱和凸起,以免影响战士们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