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四十年代的新移民下

河间第二职业学校,一所在当地主要培养汽车,电器类技术工人的学校。

这种学校在大汉很常见,毕竟汉国的教育体系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职业教育。

大学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职业教育的补充,而不是主流。

按照当初龙武二十七年发布的“劝学令”来看,基本上一个智力健全的汉国人,都至少要完成小学教育,任何阻止他人或小孩完成小学教育的人,都将以抢劫论处,处于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惩罚。

虽然这项法律被很多人斥责为“伤害自由”,是一种强迫式的法令,但恰恰是这项法律,让汉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多的中学生和小学生。

这些庞大的中小学生又在层层筛选下,也衬托出了世界第一的大学生。

而这些大学生又帮助汉国完成了科研上的各种突破,成为了当今世界,拥有专利结束最多的国家。

所以就像汉国教育部长周锡说的那句话:

“大汉的强大早在小学课堂和劝学令中,便已注定了!!”

“教育,才是一个帝国,一个国家的根本,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教育!!”

龙武十五年,刘鹏发表于西京日报中的一段话,也是这段话,开启了汉国长达几十年,不间断,巨量的教育投入。

而到了如今,汉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占到了内阁财政的百分之十,地方财政的百分之五。

每年加起来的资金接近九亿华元,这笔钱相对于一支本土舰队,每年用一支舰队去办教育,在如今这个世界,也只有大汉帝国了。

……………

“滋滋………”

戴着黑色电焊眼镜的张海潮低着头,用手中的电焊枪,焊接着一块用来实验的钢板。

钢板上的缺口无不表明,这块钢板到底已经经过了多少人的手,都已经被焊的面目全非了。

而在他周围则站着一样拿着电焊枪,不断发出火花的少年。

张海潮所在的河间第二技术学校分为初中和中专,算是一家综合性的技术学校。

(算是一种对新移民的优待,满岁数可以提前录取,只不过有些累罢了,毕竟要一边辅修文化课,文化课还得达标,最次要小学水平)

其中初中学的东西,就比较大众化,其实就是走高中,大学的那条路,至于中专,在很多人家境普通的人眼中,算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一条技术路线,也是如今大汉主流的技术工人路线。

虽然这两条路线严格来说,有些冲突,但其实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按照汉国于龙武二十五年发布的第三代法令。

凡是上满两年初中教育的学生,就可以提前进入中专学习技术,甚至可以一边上初中,一边辅修技术。

这条道路,自然是给那些家庭困难,继续变现的家庭准备的。

当然,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则是汉国当时的第二次工业化,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往后就是产业爆炸期。

按照当时的估算,最迟五年,汉国的各项产业的用工人数都会呈现至少一倍以上的高增长。

所谓的“惠及学生”,不过是提前将他们推向市场罢了。

(虽然在汉国,未满十八岁算是未成年,但其实到了十六岁,就可以申请勤工俭学的签证。)

“叮铃铃……”

下课的铃声响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放下了电焊枪,唯独张海潮,可能是想尽快拿到“初级电焊”的学校证明。

所以一直等到有人喊他,才缓缓收枪。

“喂,你叫张海潮是吧??”

“对,有什么事吗??”

张海潮看着眼前的大高個,再看了看自己一米六五,在家乡算是高个的身材,心里感叹汉国本土的人,就是高,吃的就是好。

“我们校队目前正在招募篮球队员,你如果愿意,就把这个表格填了。”

大高个从兜里掏出一本练习册,练习册打开,则是一连串的姓名,以及年龄。

“校队有什么用??”

在签的时候,张海潮一边看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一边抬起头询问眼前这个叫韦兵卫,自称打中锋的大高个。

(汉国篮足球算是刘鹏众多恶趣味之一,提前将其正规化。)

“有用啊,当然有啊,你想,加入校队以后,你就可以修学分,修了学分,你以后考高中的时候,好歹能加几十分,而且你如果打出了名堂,你还可以被一些球队的俱乐部特招,你知不知道一个职业的球员一年拿多少。”

“拿多少,总不能一个月上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