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府上下一直派人寻找金满的下落,还报了县衙,直至初五端阳节的黎明时分,也是毫无音信。
金府院子里,金福独自坐在主桌上,面色阴沉,不知再想什么,黎氏在一旁来回踱步,嘴里叨叨不停:
“这孩子,真是让人不省心,要是出个岔子,叫我怎么活,,,”
秦氏立在金福身后,其他人等有的加入了找人的行列,留下的女眷都找个角落猫着,相互说着各自从不同渠道听来的命案消息。
,,,,,,
五月初五晚间,县衙内堂,县令黎统勋面色凝重,正仔细听着捕头叶长亭的汇报。
近来济城也属多事之秋,五年前作为当时一名干吏,被派到这个百废待兴的地方收拢散落一地的民心。
其实黎统勋的到来,朝堂之上也经过一场博弈,按照此时的官制,
县令为大淮最为底层的官员,也是离民情、民生最近的官职,掌握着一方大权。
一般情况下,要想在官场得到更好的发展,执掌一县政务似乎成了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像后世的基层锻炼是一样的。
特别是黎统勋这种出自名门世家的子弟,后边一股无形的力量早已为他铺就了道路。
同是通往罗马的路,别人得一步一步走,黎统勋则属于乘上通往帝国列车的那种人。
黎统勋本人也十分干练,绝非庸碌之辈,这条法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适用。
几年时间,他与尧州刺史府关系处理得极好,兴学重教,鼓励农桑,疏通漳水,三年前还办了几个十分有震慑力的大案子。
一副铁面无私,公正严明的人设立了起来,也使得济城治安和民生得以很快恢复。
可最近太行山上的匪徒在安生了两年之后,突然间闹腾了一阵子,当时在城内剿灭了一百多号人,走脱了匪首,
向朝廷上报情况后,原本想着会得到一番表彰,可得到的回复却十分中庸,
没有肯定的话语,也没有追究的意思,只叫他严密监视太行盗匪的动向,随时向朝廷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