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掣肘不尊,往往要动用皮鞭棍棒才能奏效。
借来的粮食汇集起来后,刺史府会安排济县衙门熬粥。
街巷里屋檐下或者安置点的难民,每人每天能领到半碗清粥,好的时候碗里还能混些菜叶,这样的数量勉强能吊着命,不至于死去。
可怜那些日夜呆坐在他人屋檐下避雨的难民,他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四处有哭喊声不断。
也有体质虚弱的老弱,得不到及时救治,每天总会有几辆大板车,专门收拾死者的尸身,装满后运往城外僻静处消毒掩埋。
最令难民们愤愤不平的依旧是城门下官府“割韭菜”的行为,对过往行人的检查工作逐渐纯熟起来,形成了流水线作业,帐篷增加了不少。
在刺史府从地牢一名囚徒手中得来一本《赈灾手本》后,还增加了生石灰消毒的环节,
特别是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对尸体的处理等等,都严格把控了起来。
时光书城生意清淡了些,苏青越和孟冉却看得透彻,在饥饿和书本面前,前者更有分量。
往京都方向的官道因水势过猛,已经彻底断绝,城中粮价飞涨。
有粮户除了借出去的粮食,备够自家府邸用粮,其余的拿出来抛售。
难民中一部分属于灾情严重地区的地主士绅,他们居然买得起天价粮食,往往粮店一开张就被抢购一空。
粮食比之平日里竟翻了两翻,这让苏老太公喜笑颜开,几个月前那少年出的馊主意,现在竟然叫苏府赚得盆满钵满。
可粮食卖了一半,女儿苏青越却让粮仓停止抛售,急得苏老太公挠头搔耳,最后拗不过女儿,还是勉强照办,挂出了“粮已售完”牌子了事。
有些气力、心态又好的难民,他们最好的消遣之地就属茶馆,茶馆消费最低,即使没钱喝茶,凑个热闹总能打发时光。
因此茶馆里的人不但没有减少,竟是更为火爆,有从城外进来逃荒者大书特书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水。
南边安阳一带,地势低洼处,农田尽毁,泽国千里,淹死、饿死者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