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和其他东西都按照舰桥的造型布置在舰体的一侧。
虽然宣传是蒸汽船。
但是三根巨大的桅杆上,还是保留传统横帆索具——也就是说应急情况下还是可以随风飘荡的。
除此之外,明轮叶片也同样的,通过黄铜铰链实现一定的迎水角度的调节。
下面连接着的不止有蒸汽室,还有应急人力驱动舱。
舱内设置着数十组脚踏曲柄,铸铁的传动杆表面包裹着一圈圈的浸油的麻绳。
能够从舱内的一些观察孔看到一些最为巨大的齿轮或者凹槽,亦或者传动结构。
上层的露天甲板上,除去统一铺设着数分米厚的橡木板之外,最为显眼的还是二十余门短管滑膛炮。
它们都通过铸铁的旋转轨道部署。
而在中层,也就是甲板的下方,也同样有着一模一样的火炮配置。
唯一的区别就是,由于位于舱室内,所以这些位于甲板下的火炮想要发射的时候,就需要首先打开炮窗。
对于炮窗,采用的是一个简单的上下推拉式挡板,这一点倒没有什么可说的。
……
船只的建造和港口的建造是同步的。
但是即便已经选定了是这个偏远的入海口,具体的过程也绝非一帆风顺的。
空气中弥漫着盐的味道——但是如果呼吸久了,就绝对没有度假那般心旷神怡。
在选址上,他们没法依赖高精尖的计算机来分析着地形扫描模型,也没有卫星和很多精良的绘测工具。
但是,他们所能够凭借的可不仅仅是经验与直觉。
别说已经可以搞定简单的镜片了,哪怕没有那套精细的定位、发射激光和校准的东西,总归还是有尺和皮绳的。
能计算,能修整,能不断微调,就可以避免甲乙两地同时施工,到最后却对不上的坏处。
设计方面,反而是最为简单粗暴的。
在这里,他们大可以不用等到设计院出图纸。
因为现世中设计院的图纸没法实体传送过来,全靠着两边复写和大脑记忆,效率上自然是不能满足这颗星球日益变幻的混乱局势的。
再说了,这边拢共就只有五百余人的名额,各种生存和战斗的问题都塞不下足够多的“超人”、战士和专家们,还专门抽掉一些名额留给设计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怎么不说发配几个新闻学的专家过来呢?属于是分不清主次了。
环境评估、噪音问题之类的限制,也是统统没有的。
由于技术的局限,他们当然无法全面评估港口可能带来的生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