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迹消失,所有朝代又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处理各项事务的阶段。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先解除了赵光义目前所担任的所有职务,吩咐侍卫们将赵光义押回府邸,并派出一队侍卫看守府邸,不允许任何人出入一步。
随后,就叫来了他的心腹宰执和将领们,加上赵光美、赵德昭和赵德芳一起,开始就近期对外战略、对内政策进行讨论,放在日程上的还有关于日后朝堂民间风气建设的问题。
至于宋朝的其他皇帝们,也各有风格。
登基后的赵光义一面以更大力度发扬文化事业、鼓励文士的成长,一面对国内政策修修补补,力求不让川蜀乱象再次爆发。至于对外和将领待遇,犹犹豫豫许久,赵光义还是稍稍地放宽了一些限制,比如,关于打仗是否要预授阵图的问题。
特别是经历过高梁河一战的赵光义,经过神迹的故事后,更是心中憋着一个大愿望——他一定要先把辽国灭掉!毕竟,要消灭自己的黑历史……
而宋哲宗赵煦则是越发爱护起自己的身体来,他尚未有子嗣可以继位,自己的弟弟、起码其中一个弟弟又是那样的情况,连侄子都是一个扶不上墙的家伙。
他得活得长久一些才行。
至于靖康的两位主人公,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这两人哪怕知道了后来的情况,也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
没有退位的赵佶坚持要废掉还是太子的赵桓,其意志之坚决,让废太子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快就要成功了。但赵佶也并没有想起要处理处理自己的遗留问题,比如“花石纲”,大约是觉得反正都能镇压下来,不算什么大问题。
朕是皇帝、是天子啊,想要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什么错呢?
已经赶鸭子上架继位的赵桓倒是知道了一件事:坚持用李纲,把京城的防务、边疆的防务都交给他!还有那个种师道也不错,让他按照现在的情况去处理军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毕竟赵桓本身的性格摆在那里,这种情况能够坚持多久,依旧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赵构。
过河确实要试试过河,但现在是不可能过河的,等等,等到情况稳定了再说吧。
辽朝。
辽景宗耶律贤和萧绰夫妻二人开始认真思考皇室对子孙的教养问题来,他二人的子嗣教养的很好,那如何能把这种优秀传统继承下去?
秦朝。
始皇帝从这个科举中获得了一些灵感。
除了军功爵制度,大秦需要开发出另一套比较简单的晋升制度来,这个晋升的方法必须简单易懂,就像军功爵一样,有军功就可以提升地位。
大秦确实不能搞什么复杂的文学考试来,但简单一点的,从识字开始,到对秦律的掌握程度,再到更深的领域……
之前其实大秦就有相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只是没有彻底统和到一起,没有想军功爵制那样被统一地认为是一个制度。
现在把这些零零散散地规整到一起,形成另一套完整的体系,或许能够对冲一些军功爵制度开始衰弱带来的冲击。
清朝。
宋朝对他们的价值不算很多,毕竟有不少都在史书上记载着,满洲大臣们或许有些不曾细读史书,但皇室还是读过的。
现在,在康熙的授意下,御用文人们把精力和笔杆子都集中到了民间戏曲的改编和创作上,力求像杨家将的剧目一样,从宋-辽和宋-金的和平关系上找到创作灵感,用各种宋辽金的追求和平、大圆满结局的故事,来消弭民间对大清的抵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