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对于述律平的做法,别的不谈,她着力保护契丹传统的行为,康熙和诸皇子、以及众多满人大臣还是非常赞同的。
“我八旗满洲,以清语骑射为本务……我朝列圣垂训,令子孙无改衣冠,以清语骑射为重。”康熙缓缓道,这话是对着在场所有皇子、满洲大臣的训示,“毋得沾染汉人习气,废弛满洲旧业。”
满语,或者说国语、清语,是大清满族的根本所在,怎么能够弃习满语而去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早在康熙登基之后,他就明确规定,八旗幼童必须熟读满文,旗人写奏折必须使用满文。
骑射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大清是在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虽然实际上对于火器的运用也不少,但骑射才是核心、是传统、是满族维持独立的一个关键。他先年东巡,除去当时的政治因素外,也同样想要考察、督促一下八旗子弟练习骑射。
康熙暗自忖度,骑射可以暂且不用太过着急,倒是这满语……不如让八旗各个都统对各自负责的旗人展开一次考核,看看他们掌握程度究竟如何,也好了解如今大清的情况。
他在这边想着,那边的大臣们的心思也开始活动:皇上如此一番表态,肯定不会说一句话就完事儿。以当今的风格,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来一场检查……要给合适的对象透透口风了。
至于说那乱七八糟的亲戚辈分关系……满人如今其实也有不少,自然也没必要提及。
考虑完,康熙重新把注意力转回神迹内容上。
述律皇后的功绩他不否认,但是述律平掌握大权、干涉皇位更替……这就是康熙并不喜欢的了。虽然辽太宗确实是一个有为君王,但这不应该由述律平一个女眷来决定。她辅佐皇帝就可以了,怎么能够插手大权呢?
这也是康熙不怎么赞同辽朝耶律氏和萧氏的婚姻规则的原因之一。这样世代联姻,不就相当于把皇帝的权柄分了一部分出去吗?但,天子,怎么能够和别人共享权柄?那些想要试探的,都是心怀不轨之辈,理当处死才对。
明朝,洪武年间。
“我怎么记得,这个耶律倍后来还活的好好的,直到被后唐那个谁……李从珂杀掉?”朱柏道,辽太宗继位后,应天皇太后和辽太宗都没有杀这个前任皇太子,这就很不同了。
坦白讲,即使说耶律倍没有威胁到述律平和耶律德光的能力,但为了稳定,起码也会把他看管起来,甚至让他悄悄死掉才对。
朱橚道:“辽太宗确实对这个兄长有过长期的监视来着,当时他还是东丹国国主吧。”
汉朝,景帝后元年间。
刘彻吐槽:“这耶律倍也是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能了……还挺有自知之明的。”这和他那个兄长就不同,不过,或许也是因为耶律倍年岁要大于刘荣,阅历和见识也要超过刘荣。
刘启点头,对述律平的手腕充满欣赏——在皇帝死后,迅速掌控局面,又能够不优柔寡断,快刀斩乱麻,该杀的就杀,该决断的时候决断,何等优秀的头脑和心性!
他顺手把这件事当做正面案例教育刘彻:“彻儿,你记住了吗?要做什么事情,就要像这位应天太后一样,该下手就立刻下手,不要犹豫怀疑;有了目标的话,只要可行,就坚决为目标行动,不要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他说的内容,不只是日常朝堂,也包括大方向制定,还包括继承人的选择上。
——虽然神迹中他这个儿子和自己的太子发生了毁灭性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刘彻有一个果决的心的重要性。
刘启自己废掉栗姬母子,其中一部分原因,不也正是因为栗姬既不能够做到仁慈大度的表面功夫,可又没有足够果决睿智的眼光和手段吗?
不愿意照料其他皇子也就罢了,那就要有足够的手段和头脑来保证能够压制住这天下啊!王娡就比她要有脑子。
刘彻点点头:“儿子明白,该决断的时候一定要决断,像神迹中这样杀掉大臣就是决断的手段。”述律平用这样的手段,加上她原本就具有的权威,掌控住了契丹,才推动耶律德光上位。而耶律德光从当时看,是一个有为皇子、不错的君王人选,从后来看,也是一个明主。
至于耶律倍很惨、很倒霉?没有人在乎。他们都不是很在意刘荣惨不惨,何况与自己没有关系的耶律倍呢。
对于一个执政者而言,心仪的、合适的继承人,当然要比其他人、包括自己儿子惨不惨重要的多。
秦朝。
有大臣感叹:“所以,这又是一个非正常登基的太宗啊!”
神迹的太宗故事讲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太宗算是绝对正常的登基,不是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有那样的问题。
【耶律德光登基后,自然要稳固自己的皇位。】
【那想要做到这点,当然是要创下自己的功绩,提升自己的威望,让别人都不能威胁到自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