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借道蒙古

【皇太极在即位后,他就试图进攻宁远和锦州,这一努尔哈赤未能成功的地带。但是未能成功,折兵损将,同时因为后金内部各种因素,最终导致皇太极暂时打消了对明朝边境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想法。】

【因此,皇太极还试图与明朝进行和谈。】

【这个和谈,一方面是为了拖延时间以便皇太极平稳后金内部,并且对诸如蒙古等其他方向采取动作;另一方面,就是想要试图通过与明朝议和,而从明朝方面获取一些物资,来辅助后金的发展。】

【而明朝方面,同样愿意通过与后金和谈的这一过程,来拉长时间,使得辽东地区、以及明朝内部的各方得到一个喘息之机,进而再图恢复辽东的大计。】

【因此,双方在短时间内,达成了一个共识:谈!】

【这一次和谈双方是通过信使来进行的,拉拉扯扯来回了几轮,明朝方面要求清军退出辽阳、沈阳一带;皇太极则称,辽东土地,系属天授,不可退还。】

【最终,双方都缺乏诚意的这一场和谈,显然没能达成什么最终有效结果,但是也确实是拖延了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中,后金方面在皇太极的带领下积极备战,并且不断地拉拢蒙古部族;而明朝方面……也确实进行了一些恢复。】

【另外,这一次的和谈,在明朝方面,实际上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而且还是一个一旦爆发就是大问题的问题。】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沉默了,和后金之间通过议和来拉扯出时间,让大明能够缓过一口气来,这没有问题。在他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也是非常懂得观察形势,争取时间来发展自身的。

但是,他怎么觉得,神迹的这话听起来总是有那么一点点奇怪呢?

以及——到底是什么问题?这种双方都没有任何诚意的和谈,大明这边还能有什么问题?不都是心知肚明的敷衍吗?

难道是大明朝中有人暗中投了后金?还是大明朝中有人认为这一次的议和是错误的,然后根据后来发生的京畿之战反过来拿这一次和谈做文章?……还是说,明思宗对于这一次和谈有不同想法?还是,这一场和谈不是朝堂所同意的,而是边将或者其他个别人物的私自行为?

朱元璋想来想去,最终还是觉得,如果大明内部真的对这一次和谈存在隐患,那么多半还是会与朝堂相关——“物必自腐也而后虫生之;国必自伐也而后人伐之”。

这句话套用到大明,还能是什么呢?

国必自伐,陕西一带已经有起义频频发生;而朝堂之中,也应当是会有所谓的“自伐”。

【对于明朝而言,此时的朝堂中,虽然不乏有于国忠诚且有一定才能的大臣,但是这些人在当时多方面共同造就的环境之下,并不能够完全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和志向。】

【明朝的中枢要臣与地方经略不和,巡抚与经略同样不和。这件事情,属于是广为人知的了——但是尽管如此,鉴于明朝自身的疆土兵力以及过往的种种历史,后金等其他势力虽然知道,但却也不敢轻易对明朝动手。】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明朝这样的中枢要臣、地方经略、巡抚等人彼此之间的不和与斗争,实际上已经对明朝的影响相当大了。】

【而在后来,努尔哈赤通过几次对明朝的进攻,最终发现了这一情况,其战果之辉煌,甚至完全超过了后金众人最初的计划之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后金众人灭亡明朝的志向,也是由此升起并奠定的。】

【这一点,与历史上的许多时候是有着类似之处的。】

金朝,天会年间。

完颜晟等人对于这一点非常认同。怎么不是呢?

说实话,他们当年能够真正抱有信心的,也就是灭亡辽国,对于宋国,他们实际上是没有那么明确的计划和信心在的。最初,他们是想着联合宋国灭亡辽国,然后却看到了宋国貌似实力不济,又脑子不是很清醒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