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日,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赵率教的军队赶完了三百五十里的路程,抵达了三屯营,并要入城驻守。但是,三屯营拒绝辽东军队入城,于是赵率教决定前往遵化城驻扎。】
【等到十一月初一,后金军队的右翼也赶到了遵化城外,与皇太极会合。】
【由此,后金左翼兵马遇到了赵率教带领的四千明军,双方展开激烈的交锋。但是,赵率教并不清楚后金军队的情况,且兵力相对较少,于是一路且战且退,退到了遵化城下——正好,便撞上了驻扎在此的由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队主力。】
【这样一来,赵率教的兵马顿时就遭遇了后金两路军队的夹击,最终惨败,赵率教阵亡。】
小主,
【经过两天的休整,十一月初三,皇太极指挥会合完毕的后金军队开始围攻遵化城,并于当天就夺下了遵化城。】
【为了鼓励后金军队在日后努力攻城,皇太极还特意传令,表示“我军年来,皆怯于攻城,况此城较前所攻之城更坚。”因此,“萨木哈图奋勇先登,殊可嘉也。”】
【而明朝驰援的兵马并不只有赵率教。】
【在收到后金军队叩边的消息后,一方面是明思宗诏令天下勤王;一方面,则是袁崇焕也在不断地调集辽东兵马。等到十一月初三,山海关已经集结了大部辽东兵马,祖大寿亲自率军从锦州赶到山海关。】
【随后,袁崇焕便亲自督军,带着祖大寿、何可纲一起,统帅大军入关。一路上,袁崇焕一面赶路,一面安抚沿途的城池,留下一定的兵力驻守。】
【直到初十,袁崇焕大军进入蓟州;此外,大同总兵满桂率军于十一月初六驰援,驻扎到了顺义;初七,宣大、保定等地的兵马也相继驰援京师。】
辽朝,统和年间。
“虽然前面情报不足,以至于折进去了一部分军队和将领,但是从后面看,这各地兵马的调动还挺迅速的,且都已经驻防到了京师要地……袁崇焕的辽东军还已经抵达了蓟州。”耶律隆绪评价道。
前面赵率教及其兵马确实是折在了遵化城,但是如果从明军整体的调动情况来看,明朝虽然已经虚弱腐朽,但到底没有到了那种完全没有力量的地步。
说实话,这样的调动能力,以及作战力量,也不算差到不行——辽东方面的军队集结速度相当快了,且在集结之后还能立刻开始行军赶路,初三四从山海关出发,初十就到了蓟州,中间还要一路安抚沿途城镇……
而大同、宣大、保定等地的兵马的调动速度同样颇为迅速。
就算是最初的赵率教一部,从集结速度上来看,也是可以的;且,还有三天三夜的急行军摆在那里。
“所以,已经有了这样的准备的明朝,最终在这一场京畿之战中还落到了那样的情况,只能说明在后续的调动和布置中,出现了更大的问题。”萧绰也同意明朝在这一阶段调兵的速度确实还可以,但这更说明了在后续中,明朝出现的问题之大。
耶律隆绪从这个思路想了想,做出一个推论:“袁崇焕……可能要倒霉了。”
毕竟,从与后金直面交锋的角度讲,一直都是他负责对后金作战。而现如今,后金直接插入京畿之地——虽然袁崇焕之前提醒过存在的隐患,但到了这份上,有多少人会反思,自己当时没有听进去袁崇焕的建议,也有错?
且,明朝虽然看起来调度还算妥当,但是从赵率教一行就已经有了问题,比如,辽东军抵达三屯营,却无法进城驻守……虽然这件事也不是不能掰扯,但是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后续往回倒推,这件事情就是说明了问题。
【明思宗虽然暂时感觉稍稍安稳了些,但是后金军队的入侵还是让他无法放松,且遵化已经沦陷,那么蓟州就是重中之重。于是,他得发下圣旨,要求袁崇焕在蓟州城附近重兵布守,必须在蓟州堵截住后金军队,不能让他们越过蓟州威胁京师。】
【袁崇焕对此当然是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
【随后,袁崇焕便在蓟州进行布防,昌平镇尤世威所率兵马回驻昌平,宣镇侯世禄队伍驻守三河,保定镇曹鸣雷队伍三千士兵驻守在蓟州城内,随后,在明思宗的要求下,刘策所率兵马也离开蓟州,返回密云驻地。】
【对于袁崇焕,明思宗还是给了相当大的权力的,同时,他还表示“卿本职负责辽东,关内的防守失败是他人的责任。但既然卿已经统领兵力前来,务必取得完全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