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二年(前205年)九月,攻灭魏国后,灌婴率骑兵返回荥阳,而留在魏地的韩信则派人向刘邦请示,希望刘邦能增派军队给自己,自己将率军北攻燕赵,再攻齐国。如此一来,汉军便可随时南下截断楚军粮道,而韩信也可以从齐国发兵,与刘邦从东西两面夹击楚军。
接到韩信的请示后,刘邦陷入了沉思。以目前形势而言,虽然汉军在京索之战击败了楚军,但想要在正面战场击溃项羽,显然不太现实。不过,若是以自己为诱饵,将项羽牵制在荥阳前线,另以韩信开辟第二条战线,不仅能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而且如果进展顺利,的确可以从战略层面上扭转全局。
想到此处,刘邦便同意了韩信的请求,为了更好的达到战略目的,刘邦决定派遣常山王张耳率兵前往增援。
秦末以来,张耳长期在赵地活动,项羽大封天下时,又受封于赵地,虽然最终被陈馀击败赶走,但至少也有一定群众基础,对于韩信平定赵地,显然是个极大的助臂。于是,刘邦调派三万军队,由张耳率领北上支援韩信。
张耳率兵与韩信会合后,汉军便开始自魏地北上攻代。当时,代王陈馀将代国交给了代相夏说治理,自己则在赵国都城信都辅佐赵王赵歇,夏说得知韩信率兵北上之后,立即整顿兵马南下迎击,试图拒敌于国门之外。
要从河东北上伐代,位于太岳山与吕梁山之间的冠爵津乃是必经之路,而位于太原郡南部的邬县,便扼守着冠爵津的北部出口。
身为代相的夏说,虽然想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却实在没有军事才能。他虽然也明白冠爵津的重要性,但率兵南下以后,却并没有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堵塞汉军北上之路,而只是驻军于邬县,以致韩信率领汉军,在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便自汾河盆地进入了太原盆地。
夏说得知消息,率军出城迎战,双方于邬县东一场大战,夏说不敌惨遭战败。
夏说战败后向东逃入太行山脉,韩信则率兵紧追不舍,最终于阏与彻底击溃代军,并杀死代相夏说。
之后,韩信和张耳回军平定代国各地,曹参则留在邬县攻打困守于此的赵国别将戚将军,曹参并未选择围攻城池,而是采取围三阙一的方式,诱使戚将军突围逃跑,然后率军追击将其击杀。由于代国主力已被击溃,代地很快便被全面平定。
就在韩信平定代地之际,得知汉军北上的项羽,在汇集了主力军队后,也对荥阳发动了猛攻。
由于荥阳前线吃紧,刘邦命曹参率领汉军主力回援荥阳,韩信和张耳则继续负责攻赵事宜,至于攻赵的兵马,就只能由韩信和张耳自己想办法了。
曹参率军南下支援荥阳前线后,手中无兵的韩信和张耳二人,只得收拢魏、代两国残兵,并于当地招募新军,简单训练之后得兵数万,于同年闰九月东进攻赵。
代地与赵地虽然近在咫尺,但两地却被太行山脉牢牢阻断,而太行山中虽然河谷众多,但却大多不利于人马通行,只有寥寥几条道路可供大军行进,这便是着名的“太行八陉”,而韩信选择的进攻通道,便是“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
赵王赵歇和陈馀得知代地失陷,韩信、张耳引军东进的消息后,也连忙调集军队,布重兵于井陉口,对外号称二十万,意图将韩信堵死在太行山道中。
名将李牧之孙、广武君李左车乃是陈馀麾下的重要谋士,他在仔细分析了双方形势后,劝说陈馀道,“韩信出兵以来,掳魏豹、擒夏说、血洗阏与,如今又在张耳辅佐下意图乘胜攻下赵国。虽然汉军士气正旺难以抵挡,不过,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军远道而来,补给本就困难,而井陉道路狭窄,战车不能并行,骑兵难以列队,汉军绵延数百里,其粮草必然落于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