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李左车看了陈馀一眼,见陈馀并没有什么反应,便继续说道,“希望您能调派三万兵马给我,从小路断其辎重粮草,您则利用地形坚守。如此一来,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不出十日,韩信、张耳必败。”
代王陈馀乃是一位儒将,他的理念便是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因此对于李左车献上的计策,想都没想便拒绝了,而他给出的理由则是,“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战。如今韩信虽然号称兵力数万,实际不过几千人罢了,他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不堪,若是面对这样一支军队,我们都要避而不战,如果遇到更为强大的敌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到时候诸侯们一定会认为我们太过胆怯,从而不断的派兵前来攻打。”
韩信暗中派人打探赵军布置,得知陈馀并未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心中十分高兴。可是即便如此,汉军也不过避免了败亡的危险罢了,想要取胜仍然十分困难。毕竟,赵军不但兵力占优,而且占据了地形优势,韩信即使再自信,也知道仅凭手中的数万新兵,便要去攻打重兵驻守的井陉关,无异于自寻死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过,这并没有难倒韩信,在仔细查探了赵军布置和井陉口的地形后,韩信脑海中立即便出了一个出奇制胜的策略。
韩信先是率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山谷中下寨,然后趁夜派出两路兵马,其中一路由两千轻骑组成,人手一面汉军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至井陉关侧翼的抱犊寨山潜伏,命其在赵军主力出击后趁机袭取井陉关,断绝赵军退路。另派出一万大军,趁着夜深人静悄悄行军至绵蔓水东岸,背靠河水列阵,用以迷惑赵军。
次日天刚蒙蒙亮,赵军被突然出现在绵蔓水东岸的汉军吓了一跳,但在查看了汉军的布置后,陈馀便不禁大笑出声,在他看来,韩信此举完全违背了“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的布阵方略,认为韩信这种主动置之死地的做法,完全就是不懂用兵的表现,因此升起了轻敌之心。
等到天光大亮,韩信命人打起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大张旗鼓的杀向井陉口,佯装要对赵军发动进攻。陈馀见状,放弃了固守的井陉关,派兵出关迎战,两军在狭窄的通道中厮杀了一阵之后,韩信、张耳佯装败退,一边败退,一边胡乱扔掉旗鼓仪仗,退往绵蔓水。
陈馀见汉军败退,心想韩信不过如此。为了彻底击溃韩信,立即命令赵军追击。赵军将士们于是一边追击,一边捡拾汉军扔下的旗鼓,毕竟夺取敌军旗鼓,在当时可是大功一件,如此一来,赵军的追击自然算不上猛烈,汉军得以顺利撤退,与事先背水列阵的一万汉军会合。
赵军追至绵蔓水后,陈馀命令赵军猛攻背水列阵的汉军。汉军将士眼见前有强敌,后有河水,无路可退之下人人死战、个个拼命,竟然硬生生挡住了赵军的攻势。
陈馀眼见久攻不下,知道这是汉军的困兽之斗,为了不放过这次击溃韩信的机会,便命令守关赵军倾巢而出,试图一举压垮汉军的抵抗意志。
然而,就在赵军倾巢而出后,埋伏于抱犊寨山的汉军,趁赵军大营空虚无备之际,突然对赵军主营居高临下发动进攻,一举攻克井陉关,然后拔除赵军旗帜,遍插汉军赤色战旗。
绵蔓水东岸,虽然赵军兵力占优,但由于地形的影响,并不利于大军的展开,再加上汉军的拼死抵抗,双方从上午一直战到中午,赵军也始终没能压垮汉军。
见无法短时间内击溃汉军,陈馀只好下令收兵,然而当赵军返回井陉关时,却发现关隘上已经插满了汉军战旗,自己的退路已经被切断了。
如此一来,赵军反而被两股汉军夹在了狭窄的通道中。
陈馀见状,在不知井陉关汉军兵力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对井陉关发动进攻,否则一旦自己短期内拿不下关隘,而韩信又自背后攻来,前有井陉关阻隔,后有汉军追击,赵军必然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虽然因为痛失关隘而懊悔,但陈馀也不敢继续让大军在狭窄的峡谷中逗留,连忙利用熟知当地地形的优势,命令大军沿小路退出太行山。